“增梯”落地 “两邻”开花 沈河区社会治理呈现新格局
在城市更新的序列中,老旧小区改造一直都是提升居民幸福感、满意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一次成功的改造,也从侧面呼应着一个地区的社会基层治理水平。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沈河区自觉践行“两邻”理念,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基层治理中,积极打造社区命运共同体,最大化激活社区治理的源头活水。
日前,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位于沈河区朱剪炉街道的志新社区小西小区,从老旧小区改造、“增梯”工作落地等方面,探寻“两邻”理念在沈河生根、发源以来的经验,以及该区依托“两邻”理念,探索、构建出的社区自治实践新路径。
样板
十部“增梯”助力老旧小区华丽转身
小西小区是一个有着二十余年历史的老旧小区,面积不大,两栋超过20年房龄的老楼、108户居民,组成了小西小区的整体框架。
2019年,作为沈阳市首个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试点小区,当年底,小西小区完成了10部电梯的加装工作,也成为沈阳第一个“增梯全覆盖”的小区。曾经弃管的老旧小区,在春花中焕发了新颜,通透、半通透电梯轿厢的落地,让小西小区一时间成为远近竞相学习的样板。
刘岚是小西小区居民推选出的业主委员会主任,自打“增梯”落地后,她接待了许多拨前来取经的各界人士。每次,她都非常自豪地带领大家乘坐电梯、介绍两种轿厢的区别、展示小区里每一处令人惊喜的变化,“与楼体罩面翻新、铺设文化走廊、增设绿地、加装运动器材等其他改造内容相比,增设电梯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老旧小区居民的顶层需求。”
王大爷在小西小区住了二十多年,年轻时如履平地的5楼对年事已高的他来说“高如泰山”。最近几年,王大爷尽可能减少上下楼的次数,冬天几乎一周都不下楼。有了电梯以后,情况大为改观,刷卡上下楼,方便又省力,外出再也没有了顾虑。
除了出行方便,与电梯几乎同时完成升级的,还有小西小区的整体改造。气派的园区大门、固色稳定的外墙质感漆、彩色硅胶铺设的篮球场、高档的仿真石文化墙……
格局
别具特色的基层治理经验成沈河亮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西小区的成功经验在民间得到口口相传,羡煞其他社区的同时,老旧小区居民申请加装电梯的热情,得到空前高涨。
回溯小西小区的“增梯”之路,跟沈河区持续探索推进社会基层治理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联。
据志新社区书记张颖智介绍,高度的居民自治,是促成小西小区成功加装电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加装电梯完全取决于民意。
根据2019年试点时的政策,需要得到85%居民的同意,才能启动“增梯”工作。“群众工作”便是由业主委员会齐心协力完成的。“有的居民最开始也不同意,我们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拉家常、打感情牌。”动员期间,刘岚没少跟左邻右舍“说小话”,“能征得绝大多数居民的同意,离不开近年来‘两邻’工作打下的基础。”
2013年,“两邻”工作在沈河起源。十年里,该项工作得到不断完善、推进。其间,沈河区始终将党的领导放在首位,有效凝聚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利用现有的街巷长、小巷管家、楼门长和网格员等队伍力量,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居民志愿者的骨干力量,不断将社区党建系统化、常态化、一体化,形成“参事、议事、管事、定事”的居民议事规则,通过全面互动、广泛发动、政策宣传、参观考察等打造出了以“两邻”为依托、以党建为引领的沈河社区自治新样板。2017年,小西小区正式开始居民自治,业委会最初的5名成员中,有4位是党员。
由此及彼,如今,以“党建引领+社区党委牵头+业主委员会落实+居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在沈河区遍地开花。如果说,小西小区的“增梯”是众多成功经验的生动体现,那么,“两邻”工作和别具特色的社会基层治理经验,已成为沈河区的闪亮名片!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关彤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