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电影 | “奇爱博士”沙丹:电影策展到底在“策”什么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2023-09-23 14:15:40

本期嘉宾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策展人)

许多资深影迷或许都听过“奇爱博士”沙丹的名号,他活跃在互联网上,承担着电影与影迷之间“摆渡人”的角色。作为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策展人,他有着丰富的电影策展经验。从片单选择到线下导赏,他将经典电影笼罩的尘埃拨去,用通俗易通的方式把影迷拉近电影。而如何从浩瀚如海的影史长河中选择电影,是策展人的日常工作之一,他深谙其道,也乐在其中。
近日,光影江苏特别邀请沙丹做客“大咖说电影”栏目,聊聊电影策展的那些事。

电影策展到底在“策”什么


(相关资料图)

沙丹在几年前曾出版过一本书,名为《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书中写了多部电影的策展经历。这个书名其实很妙,他在书中的前言写道:“‘幕味’一词并非我的新发明,而是源自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女性文化刊物《玲珑》,‘幕味’即是其中的电影报道版块。我觉得这个词很生动形象,一方面它与英文‘movie’谐音,同时更兼有‘银幕的滋味’之意。”

而知名影评人“Magasa”的理解角度则更具意趣,“沙丹经常在放片时搬一把椅子,坐在最前面通道处,距离银幕很近,并且和银幕之间形成一个很大的斜角。据他说,这位置有个好处,不仅可以看到银幕,而且可以观察观众,因此,这是为策展人天造地设的一个座位。但我想,不如说那是最能闻到银幕味道的位置吧。”

或许对于沙丹来说,通过电影策展,是他理解电影是什么、银幕是什么滋味最好的方式。

光影江苏:通常电影节最吸引影迷的便是展映环节,请问电影展映的片单是如何确定的?

沙丹:在做不同电影节时,首先要搞清楚是给谁看的,根据情况再来定电影节本身的风格样式。因为各个电影节的性质、定位不太一样。比如平遥国际电影展、FIRST青年电影展,都是面向青年电影人的。在北京、上海做电影节时,又是“大都会”的形式,来源更加多元,电影的样式更加多样。

光影江苏:对于电影策展而言,什么最重要?

沙丹:每个电影节所在的时间很关键,我们俗称电影节的“日历”。四月份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前边是柏林国际电影节,后边是五一档;六月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前边是戛纳国际电影节,后边是暑期档;十月份的平遥国际电影展,前边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后边国庆档已经过去了。它们所在的位置,决定了来源的电影样式、内容可能有很大的区别。
所在的城市气质、承接电影节所带来的新片、电影节本身的大小以及目标观众,实际上都对不同电影节有非常大的影响。拿北影节举例,你要确定“日历”前后能拿到的相关片子,以及当年有没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光影江苏:电影策展人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沙丹:作为电影策展人、专业的电影工作者,我们个人的志趣、个性多少也会影响电影节展的选片,但最终还是为电影节去服务的。
某种角度来说,在“大都会”当中做电影节,一部分是给观众带来电影,观众想看什么我们要有所判断,像大师作品、经典的系列电影等,比如北影节做过《哈利·波特》大全套、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等,每次都是一票难求,观众看的时候频频鼓掌;另外一部分是新片当中的爆款,比如这次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有滨口龙介最新的片子,影迷当然想看这个新片。
还有些电影是观众压根就不知道,比如今年北影节的《金的音像店》、蒙古电影《秋丰满月时》等,我们作为电影工作者,就要有这个专业能力和视野把这些电影挑出来、带给观众。
光影江苏:在您看来,电影节展的意义是什么?
沙丹:电影策展一是给观众带来电影,二是把电影带给观众。电影节作为一个产业和政策导向的文化交流平台,还肩负着文明互鉴、电影产业本身的买卖等,所以要把这两类电影节目融合在一起。
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做电影节展,一定要把新老电影和城市的文化记忆、气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上影节今年就专门做了谢晋大师的一个回顾,因为今年是他诞辰百年。我们在北京做的是《茶馆》四十周年的活动,因为《茶馆》是老舍先生写的,片子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拍的。所以电影节展最后要做到什么?就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艺术电影在中国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票的时候,几千张票几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便售罄了,抢票的激烈程度应该是春节档的10倍以上。整个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上座率高达82%,这个数字其实是远超商业电影上座率的。”沙丹此前在苏州举办的“互鉴与共融——致敬经典·修复电影论坛”这样描述。
作为一个长期与电影打交道的人,沙丹也目睹了艺术电影在国内的接受度愈来愈高,从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到北京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越来越高的上座率无一不印证这一现象。
光影江苏:无论是今年的北影节还是上影节,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均是一票难求,这已经是34年前老电影了,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沙丹:除了新片,电影展映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老电影,但当它进入到大众视野时,最好是一种“崭新”的样子。今年一票难求的《悲情城市》,展映的是4K数字版,过去并未在国内放映过。当观众知道这个信息的时候,非常踊跃,我们专门还请了3位该片的幕后工作人员到场与观众交流,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并且这部电影能够在北京进行放映,本身也承载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光影江苏:现下艺术电影在国内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您认为原因何在?
沙丹:我觉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团队的理想,就是为中国艺术电影的生态建设出一份力。比如今年北影节的“丝路十年”展映单元,可以看到其他亚洲国家的优秀影片,这对于电影创作者、影迷而言,是需要在这样国际交流、文明互鉴的维度中去讲好中国故事。

过去在胶片电影时代,大家常说“电影是铁壳中的大使”,在现在,大家看到各个国家的电影的机会更多,我们更应该用专业本领,把一些海外优质电影,带来与观众见面。作为电影策展工作者,我们需要具备这样的使命感。

国产片现在不需要“保护”

在不久前,2023年暑期档总票房突破200亿大关,刷新历史纪录,令沙丹和国内无数电影人为之欢欣。在他看来,这份成绩足以证明,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强势复苏,国产电影已不再需要“保护月”,中国电影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

光影江苏:国庆档将至,又将有一批国产大片与观众们见面,刚刚过去的暑期档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您如何看待国产电影市场的复苏?
沙丹:中国电影人的艺术成就,是促成今年暑期档能够破纪录的重要基础。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在于整个消费端的信心回升。今年春节档其实开了一个好头,到了暑期档,有更多电影可以没有疑虑地进入到电影市场中。即便有《芭比》《奥本海默》这样一些重磅级的外国电影上映,国产影片和最一流大片去竞争的时候也毫不畏惧,中国电影市场实际上已经居于一个不可撼动的地位。
N年前大家还谈到“保护月”的概念,现在我认为国产影片可以完全不需要保护了,因为我们的竞争力已经获得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充分认可。比如《八角笼中》《孤注一掷》等电影都受到了观众的热捧。
马来西亚著名导演陈翠梅的《野蛮人入侵》也在暑期档上映,这是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合拍的,虽然它的票房只有不到100万,但其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是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或者国家拍摄的,但它讲的故事、引发的共鸣,完全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以后陈翠梅导演来到中国大陆去拍一部中国电影有没有可能呢?我觉得完全是有可能的。
现代快报 + 记者 李艺蘅/文王曦/摄
部分为受访者供图视频: 王曦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