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博物馆长啥样?国博原副馆长陈履生在江苏建了一个博物馆群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2023-02-24 21:00:43

现代快报讯 天刚蒙蒙亮,山羊从围栏里探出头,兔子在窝里踱步,彩腾鸭跃出水面,栖息在岸边的石头上,一只狗慢悠悠地走过来……

你以为这是在农庄?不。这是陈履生博物馆。

2020年,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回到家乡江苏扬中新坝镇新治村,在村委会的旧址上建了陈履生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这里,藏品都是裸展的,人和动物和谐共生。他说,“有一种说法,博物馆就是天堂的样子,天堂应该是很美好的。实际上我也是按照‘美好博物馆’的样子来建设博物馆。”


(相关资料图)

裸展

陈履生博物馆建在新坝镇新治村原村委会,内有一幢三层楼的建筑,一楼为汉文化博物馆、二楼为陈履生美术馆、三楼为竹器博物馆,共展出5000多件藏品。面积不是特别大,特色鲜明。

警戒线?没有。

玻璃展柜?只有极少的文物被放在玻璃展柜里。

一楼的汉文化博物馆里,秦砖、陶谷仓、陶灶、封泥、带钩、陶鼎、陶茧型罐……成组成排摆放,没有警戒线,没有玻璃罩,观众可以凑近了细细观赏。抬头,各种形状的陶罐吊挂在天花板上,触手可摸。

如果你想聆听来自2000年前的声音?可以有。铜铃的展台上有二维码,扫码进去,便是陈履生演奏铜铃的视频。

△汉文化博物馆内的各种陶灶

如果你想寻找上手的感觉?也可以有。汉文化博物馆里设置了一个体验专区。2000多年的陶器放在体验台上,观众可以戴上手套摸摸它的质感,掂掂它的分量,闻闻它的味道。那它什么味道?陈履生往陶器上喷洒了点水,对现代快报记者说,“来闻!”一股泥土味直冲鼻头。

△铜镜

陈履生说:“这在全世界博物馆里都是没有的,因为博物馆里的藏品是不可以让观众上手的。但在这里可以。”

△瓦当

没有警戒线,几乎不用玻璃展柜,不怕文物被磕伤吗?陈履生坦言,自开展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文物被损坏事件。他说,“我们尊重观众,观众也会尊重我们的藏品。我们把藏品营造得很有尊严,大家自然就会敬畏它,不会轻易触碰。”

乡愁

“当代书画家或多或少都受到过美术馆的熏陶,美术馆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殿堂,而每位书画家都希望有一座用自己名字命名的美术馆。在家乡建立美术馆,是家乡的认同,游子的回归。”陈履生说,在扬中办博物馆是自己的夙愿。

△陈履生美术馆内的作品

陈履生1978年离开扬中,到南京艺术学院读书。他说,在那个时代,自己是家乡里唯一一个考大学出去学艺术的。“我要给家乡人民汇报我的成长的过程,所以就有了在家乡建博物馆的想法。”于是,1989年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他建的油灯博物馆开馆,这也是扬中历史上的第一座博物馆。

2020年,又建了陈履生博物馆。博物馆里,展出的都是他的个人藏品和绘画作品,而所绘都和家乡有关。

△陈履生美术馆内的作品

扬中四面环江,曾经交通闭塞,出行不易。1994年,扬中长江一桥建成通车,之后又建成二桥、三桥、四桥、五桥。一岛五桥的故事,被陈履生画在了纸端。在《一桥连南北,天堑成通途》画幅一角,陈履生附了一段题记,“余儿时之家乡扬中为县治,因四面环江而闭塞,出行看天,稍后则过江靠渡,其交通不便可想而知……扬中长江一桥于一九九二年五月八日正式开工,一九九四年十月建成通车……”

油菜花、柳树、芦苇,这些家乡“特产”也被他画进画中。二楼的展厅里,放眼望去,最多的就是鲜亮的明黄色,大片油菜花灼灼融融,像金黄的锦缎。

△竹器博物馆

而之所以建竹器博物馆,也是因为扬中盛产竹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扬中从事竹器编结者达两万多农户。陈履生说:“历史上,扬中人几乎是家家种竹,和竹器相伴终生。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这种生活记忆了,也就没有了这份乡愁。我建这么一个竹器博物馆,就是为了给大家一份乡愁和记忆。”

8人

看了文物,不妨到院子里走走。

博物馆院落里,有养殖观赏中心、种植观赏中心和微型农场。养殖观赏中心有山羊、鹅、兔子、孔雀等等,种植观赏中心里,玉兰花已悄然开放。

这样一个博物馆群,得需要多少人来运行?陈履生掰着指头数给现代快报记者,一个馆长、一个副馆长、两个保安、两个保洁和两个讲解员,一共8个人。

△陈履生博物馆内的文物

“所有事都是自己做。从展览的设计到布展,从展厅的安保到卫生,再从喂山羊到搭建兔子窝,全是我们自己做的。”作为馆长的他,任务不少,从博物馆的顶层设计、策展,到文物修复、宣传……67岁的陈履生亲力亲为。“博物馆的外观、室内设计都是我,每一场展览的策划和设计,也都是我。”陈履生展示了手头上正在赶制的汉代竹简,这件藏品,就是他梳理好了以后,编制在一起的。

△陈履生博物馆内的文物

他还是“文物医生”,藏品从外地运来,不小心弄坏了,他要负责修复。

他还兼职了摄影和运营,他运营着两个公众号,还有视频号、微博等。他说:“我们没有团队,所有文物的视频和照片都是我和我弟弟拍的。”

陈履生却表示,博物馆里没有严格的分工,“他可能既是办公室主任,也是讲解员,还是饲养员,喂鸡喂鸭……”

赋能

陈履生博物馆远近闻名,不仅扬中本地人,很多附近城市的游客也来打卡。去年一年,共接待游客6万余人,团队600多个。

采访当天,正好遇上扬中外国语学校的孩子们来参观,孩子们被博物馆群里的各种小动物吸引了注意力。“真美呀!”“为什么和我之前看到的博物馆不一样?这里竟然有鸭子,这些鸭子让我有乡村的感觉。”“博物馆都是用竹子建造的,好有艺术气息。”“这里的文物太丰富了”……

△画像石

不仅孩子喜欢,大人也喜欢逛陈履生博物馆。在镇江新区宣传文化部门工作的钱先生参观后表示:“这里的展览内容非常丰富,汉画像石等专题展览,为扬中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竹器博物馆

能为家乡赋能,陈履生表示很自豪。他透露,博物馆还在尝试“走出去”,“最近竹器博物馆中的竹童椅、竹火窗、竹礼盒、竹手提箱等4件竹器藏品已经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在其新建的中华文化馆展出,向全世界介绍扬中的竹器,推广中国文化。”

【对话】

美好的博物馆长什么样?

现代快报记者:您在家乡办博物馆,有没有把在国家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带过来?

陈履生:我在国家博物馆做过6年副馆长,也去过世界上370多家博物馆,我认为办博物馆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我在家乡办博物馆,并不存在把国家博物馆的一些理念带过来,反而是很多在国家博物馆未能实现的理想,我要在这里实现。

现代快报记者:那您觉得博物馆应该如何做到因地制宜?

陈履生:就拿陈履生博物馆来举例吧,它是建在村委会旧址上的,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周边的环境,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也有自己的特点。陈履生博物馆利用了乡村的田园风貌,除了博物馆的本体外,还建立了养殖观赏中心和种植观赏中心以及微型农场,每一个来这里参观的游客都可以顺带地上一节生物课,辨别庄稼的种类。在我们的博物馆里,展厅很干净,洗手可以用热水,闲置空间得以利用……另外,我们还是一个绿色博物馆,照明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

现代快报记者:您目前在江苏建有多少个博物馆?

陈履生:目前在江苏有6个博物馆,包括扬中陈履生博物馆群的3个和油灯博物馆,在常州还有两个,陈履生美术馆和另一个油灯博物馆。今年,我还将在扬中建成一座鱼文化博物馆,目前主体已经完工。

附:

陈履生,1956年生于江苏省扬中市,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现任中国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

现代快报+记者胡玉梅裴诗语/文钱念秋施向辉/摄

关键词: 现代快报 国家博物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