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中等春天:南京三家街头小店的生存故事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2023-02-02 21:56:09

三年疫情,对街头小店的影响很大,不少街边店铺的多次转让就是最直观的体现。时至如今,历经疫情的小店,也是练就了一身本事,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南京街头的商铺人气逐渐恢复,小店们正重拾信心,为下一步经营作准备。

那么,过去的这段时间,坚韧的小店经历了什么?他们要如何迎接新的春天?现代快报找到了南京街头的三家小店,听听店里的员工和老板,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一家服装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两年三次搬迁,抱着挪活小店的希望

2021年南京石鼓路街边,2022年年中新街口大洋百货,2022年年末南京河西吾悦。开店两年多,李安安的服装买手店经历了三轮搬迁。

△李安安的服装买手店

两年前,24岁的李安安从澳大利亚回国,在国外奢侈品店铺做柜姐的她,选择围绕自己的老本行创业。几个月的筹备,买手店落地离市中心不远的石鼓路街边,经营很快走上正轨。“虽然那时有疫情,但我们生意还不错,请网红探店也积攒了很高的网络热度。”签品牌合作、做网络营销、策划客户福利活动,每日流水上万,每月一轮上新,忙得脚不沾地是常态。

“最初我们有一些二手奢侈品在售,但是这个品类的利润太透明,投入也较大。”开业不久,负责二手奢侈品的合伙人因利润低而离开。不久后,二房东毁约,店铺缩减规模,暂时搬到附近的百货商场。

“是真的没办法,入驻商场本以为会有更稳定的生意,结果生意还不如原来的石鼓路。”疫情在这座城市数次抬头,让本就处于起步阶段的店铺,发展更加举步维艰,寻找新经营场所的同时,李安安也在计划创立个人品牌。

2022年11月,李安安招募到两位设计师并确定了品牌名称,“我租了个工作室,和设计师一起住。”对于发展个人品牌,李安安有必胜的决心。12月,个人品牌成功走上销售端,“不到两个月,个人品牌的服装已经卖出去4件了。”小小的成绩也能让李安安很高兴。

△李安安的买手店为订购新货在清仓

“现在每天营业额三四千,虽然比不了从前,但是我们也在调整策略。”除了搬迁,店铺缩减进货频率,同时订货方式从主动囤货,变为客户先订后采购。虽然买手店仍属小众,但小店依旧能在尽心运作下收支平衡,李安安很满足。

谈及未来发展,店铺里所有员工都抱着极大的乐观和支持,“一步步来,我们肯定没问题”。新的一年,李安安希望打响个人品牌的名气,店里的员工也在笑着谈论自己的分店店长梦。

一家采耳店:

对“人”的重视和对行业的真挚,陪伴走过最困难的日子

“过年这几天,我们忙到凌晨三点左右才能下班。”2023年的春节是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节,刘敏在南京的一家采耳店工作,小店开在不起眼的街角,近来迎来了久违的客流高峰。

△刘敏工作的采耳店

2021年开业后不久,店铺就经历了两轮疫情。由于当时实施静态化管控,店长要求员工减少出行,“因为工作没有底薪,收入是计件制,所以那段时间几乎零收入。”刘敏是店铺的第一批员工,陪伴店铺经历了疫情下的起伏。经营停摆,老板给店里每个员工每月补贴2000多元生活费,“店长很不容易,疫情的时候,他自己去买菜,带到我们那里,和我们一起做饭。”在刘敏看来,店长很少诉苦,稳住了员工的心,也留住了员工。

“疫情期间,采耳店倒闭的太多了,来我们这里应聘的失业员工不少。”作为店铺“老人”,刘敏常参与招聘工作,“疫情之前,南京采耳按摩店很多,技师跳槽后很容易找到下家,所以他们很少做长远规划。”疫情来临,突然失业让这些技师措手不及。

△新年开始招聘的采耳店

为什么这家小店能挺过来?在刘敏看来,老板和员工对行业的了解与认可很重要,“这一行想挣快钱的很多,老板以加盟的形式投资,不懂按摩店想要持续运转,最终靠的还是手下员工的生产力。”刘敏工作的这家小店,有近30名技师,员工数量超过很多同规模小店,“员工是店铺的供血系统。”对“人”的重视,对行业的了解,对员工的关心以及对事业的担当,是员工们认为老板成功的秘诀。

2022年年末,老顾客“阳过”后常常来照顾生意,店里也靠口碑和人缘走过了最困难的日子,“现在回想疫情经历的这些困难,还挺感谢老顾客扶持的。”晚上8店,刘敏来不及吃晚饭,下一批客人又到了,“过去都是希望人多一点,现在反而在想人少一点。”李敏开玩笑地说。

现在这家小店,员工铆足了干劲,老板也正打算多招一些员工应对增长的客流。

一家书店:

活在现实的“月亮与六便士”,挺过疫情迎接新挑战

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对不少小店经营者而言既是久旱逢甘霖,也是新挑战的开端。

△张子舒工作的书店

“虎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我主动提出离职。”2023年1月20日,春节假期的前一天,书店员工张子舒在客户群发了一段话,将网红书店经营困境摆在了台面。

这家书店位于市中心,2022年11月开始正式营业,短短几个月便成为南京爱书人的打卡圣地。自习室、电影、咖啡、书籍借阅,让这家书店成为缓解城市青年疲惫的港湾。张子舒的辞呈着实让不少书店“精神股东”哗然。

△南京市中心的书店

除了张子舒,书店老员工不少已经或正在考虑离开。对此,老板回应:“因为我的经营不善和公司资金状况,导致书店陷入困境,我表示歉意,同时我也尊重员工的选择。”开店的初衷和店铺现状让爱书的老板真实感受到现实的“月亮与六便士”。

曾经,第一次开店的老板,带着对读书的热爱,敲开了投资人的大门,情怀的出发点很难弥补没经验的短板。“有些追求我依然想坚持下去,好比我们整个三楼的自习室,为了读者体验,我顶着投资人的压力,开业前一个月坚决不开放。”老板有自己的坚持,认为想营收,卖文创、高价饮品、明信片都能赚快钱,但他更想在城市钢筋丛林中,搭建一处“理想国”绿洲。

“希望以后旅游业恢复正常,人口流动起来后,书店生意能好起来。”“疫情之下,靠情怀支撑的小店不再如过去那般能打了。”书店忠实顾客看法各异,但大多都在默默支持着书店。

疫情的影响正在慢慢退散,这家书店坚挺过最困难的时期,仍在这座城市为年轻人提供精神避风港。能挺过困难,因为“情怀”,这既是他们最初凝聚的原因,也是仍在坚持的动力。

关键词: 优化调整 起步阶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