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10万元医美却遭“毁容”!江苏省消保委发布《医疗美容消费调查报告》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2023-01-06 18:56:31

近年来,医疗美容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但一些医美机构存在的问题,让消费者防不胜防。1 月 6 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医疗美容消费调查报告》(下称 " 报告 ")。《报告》指出,医美行业中医师缺乏资质、夸大宣传、诱导消费、遭遇纠纷举证不易等问题是消费者的投诉热点。

数据:超七成受访者曾做过医美项目

据悉,本次调查活动采用线上问卷的方式,共采集有效问卷 17358 份。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医美接受度较高,超过七成(72.33%)的受访者曾经做过医美项目,仅 1.91% 的受访者表示 " 绝不尝试 "。中青年是医美核心消费人群,其中 30-50 岁之间医美消费者占比最多,为 42.58%,18-30 岁之间的消费者占比 36.67%。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受访者做过医美项目的情况

相较于手术整形类项目,轻医美如射频类(热玛吉等)和水光针类更受消费者青睐,分别有 44.95% 和 44.73% 的消费者想尝试或已经做过类似项目,其次为手术类(隆鼻等)医美项目,占比 37.19%。

△消费者想尝试或已经做过的医美项目情况

在医美消费方面,消费者的可支配金额和能接受的价位比较保守。接近四成(38.41%)消费者每月在医美上的可支配费用在 2000-3000 元,在 3000 元以上的消费者仅占比 12.62%。同时,超过四成(42.30%)消费者每年可接受价位在 1000-5000 元之间,仅有 4.24% 的消费者可以接受价位在每年 10000 元以上的医美服务。

问题:医师无资质、诱导消费、举证不易成为投诉热点

一、医师资质问题成关注重点

《报告》显示,高达 47.85% 的消费者认为医美行业中医师资质存在问题,网络舆情中多名消费者反馈医美机构存在医生不具备资质、实际动刀医生与手术单签字医生不符的问题。此外,美容院的商家明示或暗示可以提供医美项目、医美机构操作流程不够规范等问题也备受关注。市场乱象使得消费者对医美行业的信任感不足,41.18% 的消费者表现出对于医美行业的不信任感,其中 20.36% 表示不完全信任,但有需求只能自冒风险。

△消费者认为医美行业存在的问题

案例:一位消费者投诉称,其妻子曾在无锡某医美机构打了 3 针美容针,付款 165000 元。但该机构不肯提供营业执照、资质证书,也不肯提供消费清单、合同、发票等,消费者无法得知机构具体给他妻子打的什么针,用了什么药,价格是否相符。因此投诉人对价格有疑义,要求退费。

二、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现象屡现

一些经营者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对资质荣誉、产品功效、整形疗效等进行虚假宣传。而且,销售人员往往以充值有优惠、限时特价活动等话术对消费者进行诱导消费。调查数据显示,54.25% 的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广告了解医美信息,很多消费者可能因为经营者在社交媒体上的虚假宣传而落入消费陷阱。此外,部分医美机构以低息甚至无息诱导顾客进行 " 美容贷 "。

案例:消费者投诉称,自己前往南京某美容医院咨询。医院以查征信为由,让其在多家平台贷款 10 万元。在随后的面诊中,工作人员承诺术后效果与模板形态一样。于是,消费者花费 100600 元购买了隆鼻、吸脂、面部填充等多项服务。但是术后,消费者出现两眼不对称、看东西时有疼痛感、额头填的凹凸不平等问题,整体形态跟术前面诊设计模板不一致。该医院宣称三级医院,但查证医院未定级别,存在医生没资质,非法行医,还有医疗器械药品不合规、伪造病历等欺诈消费者行为。

三、行业信息不对称

《报告》指出,消费者获取医美信息源复杂、医美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仅有 4.12% 的消费者通过咨询专业医生获取医美信息;17.36% 的消费者未了解医美和生活美容之间的不同,这也反映出目前消费者医美知识不足,容易落入非法执业机构或者 " 黑医生 " 的陷阱。另一方面,有些经营者将容貌出众与 " 勤奋 "" 成功 " 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制造 " 容貌焦虑 ",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医美消费观。

四、低龄化趋势渐显

本次调查中,医美消费主体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比 14.9%,但仅有 1.66% 以治疗为目的。虽然,《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 执业医师对就医者实施治疗前,必须向就医者本人或亲属书面告知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医疗风险和注意事项等,并取得就医者本人或监护人的签字同意。未经监护人同意,不得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医疗美容项目。" 但实际实施中,父母不到场,未成年人只需带上户口本或者录音等资料,即可认定为 " 监护人同意 ",使得 " 监护人同意 " 条款流于形式。

五、医美纠纷举证不易

病例是维权最基础的证据,但调查结果显示,仍有 11.33% 的消费者不会主动索要病历资料,例如治疗记录、知情同意书、植入性医疗器械条形码等。医美纠纷中,消费者容易处于劣势,一旦产生纠纷,病历、收据、手术视频等相关资料的缺失很可能会给医美机构留下推诿扯皮空间。

案例:一消费者在网络发帖称,其在术后发现效果不好,医院客服用各种理由搪塞,并建议其去医院进行二次修复,但需另付费用 2000-3000 元不等。该消费者要求查看手术视频资料,却遭到机构拒绝。同时,机构也拒绝协商,并称此次纠纷的解决方案只有两个,要么是消费者进行二次修复,要么双方走诉讼程序。

消保委建议: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

对于医美行业存在的乱象,江苏省消保委建议应从源头治理,建立健全医美相关法律体系,规范医疗美容服务。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联动监管机制,设立名单信息共享制度。此外,消保委强调要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力度,规范低龄医美现象。建议地方立法对未成年人整形作出明确规定,实施分类管理,将未成年人整形分成必要的医疗整形和非必要的美容整形。坚决落实 " 监护人同意制度 ",所签文件等必须留档,便于日后查证。

针对消费者与医美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行业协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治作用,尝试牵头搭建医美行业互联网平台,不断提升医美行业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消费者对医美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同时,消保委建议,在确保信息安全和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医美机构就诊过程中必要的病历资料,可通过该平台进行同步上传储存,包括就诊记录、付费凭证、医美设计方案等就诊资料。发生医美纠纷时,平台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出具相关资料证明。

消费者也应提高医美风险意识,树立正确消费观。在就诊前,消费者可通过网络公开平台查询就诊医院的经营规模、经营范围、所涉法律纠纷数量等情况;在选择进行医美服务时,可要求医美机构出示具体价目表,对期待效果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约定,同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免除诊疗机构责任、加重就诊者责任的条款等。此外,消费者还要提高维权意识,保留好就诊证据,包括但不限于术前照片、术前病历材料、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一旦出现医美纠纷,可防止商家扯皮推诿。必要时可以申请医疗鉴定,求助相关部门,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通讯员供图)

关键词: 医疗美容 未成年人 相关部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