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看!孩子沉迷游戏,遇到考试就焦虑?医生提醒:问题可能并不出在娃身上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2022-09-03 15:35:06

“我家孩子就是不爱学习,平时吃饭玩乐都好好的,一听到学习就头疼。”“他就是不专心,不努力,每天都需要我盯着。”“我对孩子付出这么多,他为什么就是不听话?”随着开学季的到来,萌娃们重返校园,不少家长的焦虑也卷土重来。对手机产生依赖、厌学、上课走神、成绩掉队……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考验着家长的“神经”。现代快报记者从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下简称“南通四院”)了解到,其实很多时候,问题的症结并不在孩子身上。家长的陪伴缺失,和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担心,都可能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诱因。家长应该怎么做?专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孩子沉迷玩游戏,有可能是“太孤独了”


(资料图片)

如今正值开学季,家住南通市区的小鹏(化名),也迎来了升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陌生的同学和学习节奏,让小鹏倍感紧张。他已经沉迷某款网络游戏多年,熬夜打游戏已经变成了生活的常态,到现在他已经不太习惯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对于他来说,刺激的游戏世界更富有吸引力,也让他更有安全感,每天花在游戏上的时间多达10多个小时。

从五年级开始,小鹏就休学在家。长时间的熬夜,让他的身体发出了“警报”。近期,小鹏甚至被诊断为心脏早搏。家长与小鹏达成了“协议”,不去上学就不给手机。8月下旬,小鹏终于同意背起书包去学校了,但现实环境又让他畏缩和紧张。家长将孩子带去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开药带回去给孩子服用。

像小鹏这样的极端情况或许不多,但沉迷手机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真的只是因为孩子的自律性差,沉迷于娱乐吗?南通四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科负责人丁雅琴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追根溯源,往往会发现问题的症结并不在孩子身上,而与孩子面对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以小鹏为例,他是由外公外婆带大的,老人对孩子会比较纵容。他的父亲工作很忙,教育方式又比较严厉,有时会吼孩子,事后又会后悔道歉,与孩子缺乏有效的交流。”丁雅琴说,久而久之,孩子摸透了家长的心理,对家长的教育就会显得无动于衷。对于这样的网瘾少年,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干预治疗。

像小鹏这样在网络上寻求慰藉的孩子不在少数。有些不玩游戏的孩子,也热衷于通过网络进行社交。“现在家长的工作比较忙,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完成功课后,大量空白的时间无法填充,又没有家长的陪伴,网络就成为了他们排解孤独的主要工具。”丁雅琴说。

对孩子过度关注担心,可能会“压垮”他们

有些家长忙于工作,让孩子时常感觉到孤独。而有些家长却对孩子过度关注担心,以至于选择辞职寸步不离地陪伴他们生活和学习。这种类型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学业高度重视,甚至会演变成焦虑。而这样的焦虑,同样也会“传染”给孩子,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

家住南通的刘女士(化姓),就是典型的“焦虑型家长”。她年近五十,丈夫患病去世,目前独自抚养正在上中学的孩子,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对于孩子的过度关注,让刘女士格外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

“她的孩子在以前患过多动症,现在症状控制的还可以,能够正常上课学习,就是成绩差了一些。”丁雅琴介绍说,刘女士的性格非常固执,她坚持要让孩子休学一年来“赶进度”。虽然多名医生判断孩子的情况并不需要休学,但最终刘女士还是让孩子回了家,一年后才重返校园,但实际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让人惊讶的是,像刘女士这样想让孩子休学的家长不在少数。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些家长的想法与刘女士相似,虽然孩子还小,但非常担心孩子的学习会一直“掉队”,便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很多家长看不得孩子闲着,存在不自觉的竞争意识。他们害怕自己孩子在‘玩’的同时,别人家的孩子在拼命学习,自家孩子会被迫掉队。”丁雅琴说,在焦虑感的驱使下,很多家长会选择给孩子报各种兴趣辅导班,让孩子“连轴转”,却忽视了孩子本身的状态。现在家长普遍文化程度较高,还有不少家长会选择自己给孩子“加压”,购买学习资料给孩子讲题辅导。

家长的焦虑情绪,会在不自觉中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在进行交流时,丁雅琴发现刘女士的孩子对家长和老师都存在“害怕”的感觉。“那个孩子告诉我,每天都有新的作业,自己再努力也无法让妈妈满意,也很不自信。”刘女士每天事无巨细的照顾和寸步不离的陪伴,已经让孩子感觉有些无法喘息。

“家长掌控过多,孩子可能会失去自我,无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显得较为被动。”南通市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施佳佳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到了一定程度,孩子就可能会出现厌学等情绪。要是认为自己的表现无法达到家长的预期,孩子们可能就会自暴自弃,以至于沉迷游戏等。

医生建议:

调整对孩子的期待值,家长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现代快报记者从南通四院了解到,近三年来该院的精神门诊、心理门诊中,青少年儿童所占比重逐步上升,门诊量已从2019年的9200多人次增长至2021年的17800多人次,整整翻了近两倍。就诊者中,13-18岁青少年居多,占到60-70%。

在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同时,家长也应当时常“自查”,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为孩子培养出健全的人格。“有些家长一旦发现问题,与孩子交流时就会很暴躁。他们其实完全看不到孩子真实的状态,只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说教,命令式地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沟通的态度。”施佳佳说。

那么,家长应当如何做,才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呢?施佳佳表示,首先家长应当稳定自己的情绪,认识到将来的社会是非常多元化的,考试升学并不是人生的“独木桥”,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以后才能在不同领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其次,家长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来调整自己的期待值,不要盲目地拉高对孩子的期待;同时,家长也要学会与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不能一旦出现不顺心的情况,就轻易“引爆”自己的情绪。

(编辑 周冬梅)

关键词: 现代快报 南通四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