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首例极危重“换心”患者

来源:沈阳网 2023-04-16 08:08:59

一位31岁的男子突发心肌梗死后,病情恶化,心力衰竭,出现严重感染性休克,命悬一线。紧急关头,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为患者实施了心脏移植手术,成功挽救了这个年轻的生命。

器官移植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是感染导致的死亡。术后感染对于心脏移植患者来说可谓是一道“鬼门关”,如果患者术前就有严重的感染性休克,手术成功更是难上加难。那么,北部战区总医院的移植专家们是如何完成这例高难度的“换心”手术,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鲜活的生命呢?4月14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涛,还原了这次惊心动魄的生死抢救。


【资料图】

心力衰竭危在旦夕

31岁的隋先生是一名来自内蒙古赤峰的农民。今年春节期间,他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被120急救车送到当地医院抢救。经过多天的治疗,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愈发危重,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后,转送到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收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急诊科主任金红旭、主任医师高燕、副主任医师李楠等马上合力组织抢救,在呼吸机、透析机及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下,艰难地保住了患者的生命。但由于长时间心衰和设备维持,隋先生逐渐开始出现重症感染表现,出现了肾衰竭、心力衰竭、肝衰竭等所有并发症,并出现感染性休克,血压在一般正常患者的用药剂量的200倍才能维持在90/60mmHg,生命危在旦夕。

难度颇高并发症多

北部战区总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外科主任王辉山会诊后,认为唯一救命的方法是找到一颗适合的心脏供体,实施心脏移植手术。但此时的隋先生正处于重症感染性休克状态,这恰恰是心脏移植手术的禁忌症。

刘涛介绍,器官移植后需要应用较大剂量的激素及抗免疫排斥药物,会把人体免疫功能压到很低的状态,所以器官移植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就是感染导致的死亡。术前就已经是重症感染的情况下再行器官移植手术,在目前的医学界,手术获得成功的先例并不多,术后治疗难度极大。

但面对着一个需要拯救的鲜活生命,容不得有片刻的犹豫。王辉山副院长大胆决定:突破禁忌,为隋先生实施心脏移植手术。他找到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杨宏伟,嘱托尽最大努力、用最短时间寻找器官捐献者。

找到供体“换心”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辉山副院长会诊后的第3天,该院器官移植中心杨宏伟主任找到了与隋先生配型相符的心脏供体。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3月9日,王辉山副院长带领移植团队,为隋先生实施了心脏移植手术。手术持续5小时,随着一颗健康的心脏植入隋先生体内,发出有力的跳动声,手术取得成功。

隋先生的父亲和哥哥一直在医院陪护,听到手术成功的消息,激动得连声说“谢谢”。术后隋先生直接转入心血管外科的重症监护室器官移植隔离病房。在重症监护室经历了5天,隋先生才逐渐苏醒,术后第9天,隋先生终于成功脱离呼吸机辅助,可以开始自己进食和说话。

高热感染连过数关

由于隋先生术前就有重症感染,术后情况会更加严重,如果抗感染治疗稍有不慎,一切努力将前功尽弃。隋先生突发心梗入院后,已近俩月未进食,只能靠静脉营养和鼻饲胃管注射营养支持,身体极度虚弱。

在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陪着隋先生一起闯过了持续40℃高热、外周循环阻力极低、严重多重感染等一个个生死难关。术后的前两天,隋先生持续体温40℃以上,最高烧到40.6℃,外周循环阻力只有600(正常人是2000左右),联合应用了5种抗生素抗感染,同时应用极大剂量的血管收缩药物,才把血压勉强维持在80/50左右。

刘涛在患者床旁守了一周没回家。第五天隋先生体温开始逐渐回落到正常。当隋先生苏醒过来时,都不相信自己还活着。最终,隋先生脱离了生命危险,病情恢复平稳,转入普通病房。3月30日隋先生康复出院。4月4日在回访中得知,隋先生已经可以在没人辅助的情况,自己下床自由活动上卫生间了。

刘涛说,此例急性心力衰竭合并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心脏移植手术难度极大,是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到目前为止经历的难度最大的一例“换心”手术,在东北地区也属首例。这次手术的成功是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急诊科、器官移植中心等多学科联合救治极危重患者的成功示例,彰显了北总医护人员突破知识禁锢、勇闯医学禁区的医者品格。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刘东

受访单位供图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