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名师教高三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世界讯息
编者按
(资料图)
本届初三、高三学生2020年入学,经历了两年半的疫情反复,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间不停切换,一些学生存在知识上的漏洞和不连贯,这些都给学校和学生的备考带来压力。可喜的是,毕业班老师们信心满满,引领考生们快速找回学习节奏,马力全开。
即日起,本报“中高考服务手册”2023版正式启动,我们将持续关注中高考改革,为广大考生、家长第一时间提供最权威的中高考资讯;定期邀请沈阳著名的教育专家、知名校长、资深教师,为广大考生、家长提供备考指导,消除备考烦恼。
3月21日,市第二十七中学教学楼内,高三学生刚刚结束为期两天的辽南协作体考试。“开学三周时间,学生们已经很好地适应了高考冲刺阶段的复习节奏。”市第二十七中学副校长汪研介绍说。
每临大事有静气。为了更好地助力高三学生冲刺高考,本报特邀市第二十七中学副校长汪研、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副校长昕彤,以及市第二十七中学教龄超过20年的资深高三班主任、高级教师陈芳、任守江,为广大考生、家长出谋划策,合力帮助高三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
2023年高考面临三道必答题
2023届学生入学即面临新冠疫情,高中三年不断在线上与线下教学之间切换,在高三上学期还经历了“转阳”“阳康”等考验。线上教学虽提供了便利和安全,但与线下课堂复习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失去学校的约束和监管,成绩下滑严重。昕彤提示广大考生:“回归线下教学,只要跟上老师节奏,这三个月的有效复习,学生都能有大幅的自我提升。”
最近几年,全国高考人数持续增加,使高考竞争更为激烈。“2023年辽宁省高考报名人数呈上升趋势,有预测将达到25万人左右。其中还包括2022年高考失利者,他们选择通过复读‘上岸’985、211等知名院校,这无疑增加了2023年高考的竞争难度。”任守江分析。
此外,随着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由此可见,高考的命题形式和内容也将更加灵活。
高三学生冲刺复习抓住关键节点
经过两轮复习,高三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已经清晰地显露出来。高三女生刘祉含告诉记者:“现在的我们非常珍惜每一天的在校时间。同学们在一起通常就是研究问题,互帮互助。”
只有对自己认识明确,才能高质量地安排后期复习计划。陈芳介绍:“二轮复习已经进入尾声,沈阳市第二次模拟考试将于4月11日进行。这个时间段,知识点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考生在刷题的同时应该回归教材,查缺补漏。找到自己的强势和势弱学科,争取有限时间的最优化利用。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薄弱学科的成绩尽可能提高。”
历届高三学生说得好:“考试不在于难题上见高低,而在于应该会做的题目上见分晓。”汪研也建议考生:梳理基本知识,课本体系,看典型例题,理科看错误率比较高的试题找规律,文科看以前做得比较满意的题目找经验。
高三家长上好专业规划必修课
高三学生承受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关爱孩子、和谐家庭氛围对考生至关重要。昕彤建议广大考生家长:既要在生活中关爱,做好后勤;又要在孩子进步时及时赞扬,出现失误时马上沟通、鼓励与帮助。“在孩子紧张备考阶段,家长在生活、情绪、学习方法方面的关爱、支持、理解会帮助孩子以良好的状态迎接高考。”
陈芳强调:“面对一次次模拟考试,孩子成绩会有起伏,家长一定不要焦虑。家长的焦虑会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压力,影响孩子的心态。我们应该淡化分数,注重过程。这一时期,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鼓励和陪伴。”
“与此同时,提前进行专业规划也是家长们的必修课。”从教21年的任守江建议,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优势学科等,明确专业方向,甚至是就业方向,提前做好功课,例如:收集整理近几年高考录取数据;多积累各类院校专业优势,了解高校的招生情况、招生计划等,为6月末孩子填报高考志愿做好准备。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封葑/采写
记者 王雁/摄影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