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动态:一定是那温暖的“天使白”
无数医护工作者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这个难忘的新年。在沈阳市胸科医院,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看到忙碌在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他们用自己的无私付出,守护着患者的希望。当体力透支时,支撑他们的是为医的信念。如果这个信念有颜色,一定是那最温暖的“天使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多来一个人
就能多分担一点科室压力
“患者BNP又升高,肌酐、尿素氮进行性升高,夜内尿量200ML,利尿效果不明显啊。”重症医学科ICU病房值班医生赵丽丽焦急地询问。“给CRRT治疗,脱水减轻患者心脏负荷、改善肾功能。”一大早就来到科室的副主任张雨萌果断地下着指令。
张雨萌的母亲前两天感染了新冠病毒,发着高烧。虽然她很担心母亲的身体情况,但是想到科里有更多的重患需要她,她便早早地给母亲把一天的药和饭菜都准备好,然后赶到科室。平时下班在晚上八九点,张雨萌只有趁中午吃饭的时候给母亲打个电话。母亲知道她在医院担子特别重,总是安慰她说:“别担心我,妈妈能照顾好自己,你专心工作,妈妈绝不给你拖后腿。”
赵丽丽是还在休产假的哺乳期妈妈,12月中旬她主动要求回科室上班。主任申姝考虑到她孩子太小,担心她太辛苦。可赵丽丽却说:“我已经‘阳过’了,科室人手不够,公公婆婆能帮我带孩子,我参加夜班倒班。放心吧,主任!”就这样,未休满产假的赵丽丽回到了工作岗位,和同事们一起并肩战斗。
多上一个班就能多救治一个患者
因科室患者多且重患多,1月1日,肿瘤一病房护士长王瑞主动顶替护士上班,1月2日她又照常参加院里的护士长值夜班。元旦这天,她与爱人都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家里只有新冠感染还未痊愈的公婆替他们照顾孩子。
这已经不是王瑞第一次连续作战了。2022年12月14日,王瑞感觉浑身不舒服,但患者太多,她咬牙一直坚持到下班。当天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她“阳”了。在家休息了几天,刚一退烧,浑身乏力的她就又回到科里接替其他生病的护士继续工作。
在CCU病房里,11个阳性患者都是合并心衰、肾衰。面临工作人员的严重减员,医护人员都是咬紧牙关在坚持。只要退烧就主动要求返岗工作,超时工作也毫无怨言。CCU主任李海宁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还有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感染新冠后真是病情危重,治疗起来比较复杂,让我们感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希望现在是最难的时刻,相信情况会越来越好。”
CT作为新冠肺炎的重要检查,放射影像科的忙碌可想而知,每日工作量近700人次,所有机器和工作人员都是马不停蹄。为了能缓解夜班压力,也让患者尽早做上检查,技师谷屹主动报名晚上加班,技师张怡浩康复之后就回来加班。为了节省上厕所时间,每天晚上,医生、技师都不喝水,连续工作到零点后才能歇一口气。大家还申请远程加班,通过线上(在家远程)进行报告分析。
多接收一名患者就多了一份希望
面对大量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呼吸科系承担着巨大的就诊压力。在呼吸科系,医护人员走路像飞、吃饭数秒。而提起自己还在病中的家人,大家眼眶都是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的陈虹医生说:“不敢给北京的父母打电话询问病情,因为一打电话就怕自己哭出来。”正是这种对亲人的牵挂和医护人员的职责,让他们与患者感同身受。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的刘宁主任年近六旬,每天还在奔波于门诊与病房之间。她说:“只要我们还有能力接治患者,就一定尽最大的力量接收。多接收一名患者,就多了一份救治的希望。”在科室人员减员最严重的时候,科室只有主任、副主任及一名医生在岗,提到这些,刘宁主任有些哽咽:“副主任郭洋连续上两个夜班,下夜班还要出门诊,一直挺到有退烧的医生返岗,他是靠着一股意志在坚持。”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五病区副主任白国峰,援疆工作回来后没来得及休息调整,就立刻返回科室,每天门诊量都接近百人,一天下来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回病房后还要去看重患的恢复情况。每当同事劝他休息的时候,他总是说:“我身体好,恢复得快,睡一觉就能满血复活。”
在大家对新的一年充满企盼的时刻,“天使白”用最朴实无华的坚守,护佑了无数人的安康。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刘东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