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简讯:南北共祭,一位青年学者的“抗战”
沈阳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地,南京是南京大屠杀苦难地,两座城在日本侵华史上都有一页无法抹去的惨痛历史。在南京、沈阳都学习生活过的青年学者李展腾,连续11年举办“辽沈地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暨学术研讨会”(今年为线上举办)。12月11日,他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等单位捐赠了辽沈学界的学术成果《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文集第二辑》,并继续向海内外征集相关学术论文。李展腾说:“两座城南北共祭,心心相连、息息相通,共同宣传、弘扬抗战精神,把学术引向大众,是我举办此项活动的初心。”
名单墙上834个遇难者名字和他有关
李展腾,1985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汕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李作光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讲曾祖父李振基在潮阳东山书院与爱国诗人丘逢甲深谈中日甲午战争的往事,并告诉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资料图】
2006年3月,正在南京炮兵学院读大二的李展腾参加了南京市汤山地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调查口述项目。他跟随南京炮兵学院教授费仲兴,在汤山地区寻访数月。在南京市麒麟镇王后村,他寻访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祖尧。王祖尧告诉他,日军在他们村强奸了1名妇女两次。而被日军戳了7刀没戳死的平文信,被戳伤后躺在地上装死才躲过一难。村民王光宝的父亲,小名连三,当时20岁,死于1943年的另一次屠杀中……
据王祖尧口述,李展腾记录了9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名字:二豆子(十七八岁,没后代)、锁子(十七八岁,没后代)、王祖春(二十五六岁,有一个女儿)、王继钊(16岁)、王祖武(小名连四,16岁)、王希桐的儿子(十八九岁)、王继增(50岁,是王清光的爷爷)、一个姓苏的(20来岁,徐家边人)、王希广(当时有50岁左右)。其中有实名的有5位。
这样的故事听多了,李展腾被深深震撼到了。
他觉得这是中华民族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一定要把史料整理好。不知不觉间,他参与整理出834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字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这些调查口述资料被收录在《幸存者调查口述》一书中,而这834个名字,被刻在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遇难者名单墙上。
抢救性采访200余名抗战见证者
李展腾根据自己的实地走访和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写出《抗日血思》书稿,并于2008年1月由沈阳出版社出版。
2008年9月,为了更进一步研究抗战史,李展腾决定从9月18日这一天开始,一个人自费在东北、华北地区沿着日军侵华路线进行抗战见证者调查活动。他访问了200多名有抗战记忆的老人。他们中,有东北抗联、新四军、八路军老战士,有国民党军队老兵,有在伪满洲国饱受奴役的普通老百姓。
在沈阳采访东北抗联老战士周淑玲时,李展腾因心里想着采访提纲,过马路不小心被车撞了,他忍痛按约定时间来到周淑玲家,完成了这次难忘的访问。在平型关山顶采访时,为了保护装满抗战见证者照片的相机,他从山顶摔了下来,身上多处受伤,左手和右手的手掌上,分别被山石划出七八厘米的伤口……
在寻找抗战见证者的路上,李展腾经历了很多考验,他也在一路上不断地思考:“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发生,起因都是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沈阳和南京同为国耻受难地,应有更多抗战研究交流的空间。”2012年1月,李展腾作出一个决定,他告别学习工作生活了8年的南京,来到沈阳,在东北大学攻读博士的同时,联络辽沈各方力量,共同开展“辽沈地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活动。
连续11年举办学术研讨会并出书
李展腾在辽沈文史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抗战纪念活动,成为东北地区极为活跃的青年学者。2014年,李展腾当选为中国甲午战争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他联合少先队辽宁工作委员会、沈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等单位,连续11年举办“辽沈地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暨学术研讨会”,并出版《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文集》《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文集第二辑》。这两本书的出版费用和研讨会经费,都是由“李展腾为民画派慈善基金会”承担。
今年的“辽沈地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5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取消了线下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等环节,采用线上学术论文研讨等方式。《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文集第二辑》编辑委员会顾问、北部战区某部大校张红太说:“李展腾同志在部队、高校、国企等系统都工作过,他建议加强南(南京)北(沈阳)共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并通过交流学术研究成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很有意义。”
在李展腾主编的《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文集》序言中,记者还看到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的评价:“在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前夕……远在千里之外的沈阳也有纪念文集出版,这正好说明了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南京人民的悲剧,它也是全中国人民的悲剧,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悲剧。”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
关键词: 青年学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