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多并非排毒,有时是危险信号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2022-05-09 08:38:06

现代快报讯进入立夏节气,南京天气陡然热了起来。一些异常出汗的现象要值得注意,另外,去户外搭帐篷游玩,要注意防蜱虫叮咬。记者也采访了相关专家,为您提供一份防病养生的宝典。

出汗多,并非等于排毒

出汗是人正常的生理过程,当体温高于 37 ℃时,人通过出汗散热调节体温。出汗又分主动和被动两种,运动出汗是主动出汗,而人在紧张等情绪或者疾病影响下的出汗为被动出汗。人在运动时会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如乳酸、酮类物质等),代谢废物在体内堆积多了会让人产生疲劳感,此时身体通过出汗把多余的代谢产物排出去,促进新陈代谢,人会觉得清爽舒服。但出汗太多会损失大量水分,同时钾、钠、钙、镁等离子也可能丢失过多,造成电解质紊乱,使血容量下降,出现心慌、血压降低、头晕头痛等症状。

是否出汗过度,与每个人的体质有关,看个人的承受能力和感受,所以是因人而异的,主要看是否有疲劳等不适感觉。比如体质虚弱的人,头上有汗珠也许就过度了,而身体素质好的中青年人,大汗淋漓也不一定觉得累,就不是过度。有的汗,可能是一些疾病征兆,需要警惕。南京市中医院中医杂病专家门诊谷鑫副教授指出,不同类型的汗液更是反映出并不一样的身体情况。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如时时汗出,活动更甚的为自汗;睡着后出汗,醒来即止为盗汗;大汗不止而汗出如油,肢冷,呼吸微弱为脱汗;急性发热时,先有畏寒战栗而后出汗的为战汗;汗色发黄而染衣的为黄汗。另外,还有更年期综合征的出汗现象多考虑是因肝肾阴虚或由心神不宁引起(现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汗症仍需以辨证为主,分型治疗。

1. 自汗

( 1 ) 营卫不和型:病人常自汗出,汗出畏风,脉浮缓,苔薄白。

( 2 ) 卫表不固型:汗出,极易感冒,不耐风寒,身倦,脉虚,舌淡苔白。

2. 盗汗

( 1 ) 心血(阴)不足型:多伴有睡后汗出,心慌气短乏力。治宜养心补血。

( 2 ) 阴虚火旺型:睡着汗出,醒来即止,五心烦热,或每天傍晚低热(称为潮热),多梦不寐,甚至出现妇女月经紊乱。

3. 黄汗

汗出色黄染衣,发热烦躁,口中黏苦或口渴不欲饮,饮食差,胁痛,尿黄。

4. 战汗

为怕冷战栗,高热汗出,口渴烦躁。

5. 脱汗

为急病或重病,突然大汗不止或汗黏如油,萎靡无力,呼吸短促,四肢厥冷而病危。

另外,有心神不宁多汗证(多系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较为难治。现代医学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自汗,可按此类型进行辨证论治。

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异常出汗,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分析、诊断,必要时还需要做 X 线胸部摄片、痰涂片找抗酸杆菌以及做抗链球菌溶血素 "O"、红细胞沉降率、黏蛋白、基础代谢率等检查,以帮助医生更好分析病情。

这两种出汗尤其要注意

不是所有的出汗都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专家提醒,有两类出汗要特别谨慎:

第一,心脏病患者在发生心力衰竭的时候也会导致交感神经变得异常兴奋,导致人体出现冒冷汗之类的症状。也有的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的情况之后,心脏剧烈地疼痛,导致交感神经变得兴奋起来,使人异常出汗。所以,当胸闷明显合并大汗淋漓时,需要警惕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甚至心肌梗死、心衰引起的交感兴奋性多汗;

第二,糖尿病长期控制不佳,还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造成出汗部位异常分布。

不要过于追求运动出汗

天气越来越热,专家建议运动避开闷热时段,最好在早上 6:00~9:00,或下午 4:00~7:00 之间,气温在 27 ℃~30 ℃之间,运动半小时~1 小时较好。心率是反映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简易指标,一般为最大心率(220- 年龄)的 60%~80% ,年轻人如果运动心率达到 160~180 次 / 分钟,运动强度比较大、出汗较多,不要喝水过猛,否则增加心脏负担。老年人运动心率建议控制在 120~140 次 / 分钟,感觉微微出汗或有些汗珠即可。

运动时为了防止出汗过度,关键是补水。运动前半小时至 1 小时,可以补充带能量的运动饮料 200~400 毫升,保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的稳定。运动中补水要少量多次,每次喝 1 至 2 口水(普通温水即可),每次 50~100 毫升,不让自己感到口干口渴为宜;如果喝太多,胃肠负担重,运动会感觉不舒服。运动后,最好先休息一会再补水,可选择低渗透压的运动饮料来补充电解质,一次喝 100~200 毫升即可。运动前中后都不鼓励大口补水,也不要喝冷饮或过甜过咸的饮料。

老年患者更适宜散步

天气热,老年人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症状,如何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进而预防心血管疾患的发生呢?对于不能剧烈运动的人来说,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大内科鞠娟主任医师介绍说,最凉爽的时间段要数清晨了,大家不妨清晨起来在住所附近的林荫花间处散散步,能颐养心神,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华,推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功能。

立夏后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不少人会渐渐觉得晚间睡眠不足,立夏以后,午睡对防病养生起着关键作用。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也称 " 心藏神 "。广义的 " 神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盖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 " 神 ",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很多读者朋友都知道 " 闭目养神 ",其实也是在养心。

中医有个以指代梳的养生保健方法叫 " 拿五经 "。怎么做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推科戴奇斌主任中医师介绍说,先是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 5 条经脉,所以称之为 " 拿五经 "。回家略作休息以后,梳 3~5 次,每次不少于 3~5 分钟,晚上睡前最好再做 3 次。中医认为,头为 " 诸阳之首 ",梳头 " 拿五经 " 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因为梳子的力度一般比手指大,建议大家尤其是男性朋友要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此外,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

天气热了,当心这种虫子

天气热了,很多人喜欢外出,宿营更是很热门。但是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游玩之时,也许你会偶遇——蜱虫。

蜱俗称草爬子、狗豆子、扁虱等,是专性吸血的有害节肢动物。一生发育包括四个阶段,即卵、幼蜱、若蜱和成蜱。卵孵化成幼蜱后开始吸血、脱皮成若蜱,若蜱吸血、脱皮为成蜱,成蜱吸血后产卵繁殖。蜱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树林、草地等地区,春秋是其活动高峰季节,夏季比较活跃,冬季在栖息场所或者宿主体上越冬。蜱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但嗅觉敏锐,对人和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 15 米时,即可感知;相距 5 米时蜱四肢平展呈进攻状态,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蜱寄生于宿主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如人和动物的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吸血。硬蜱一旦在宿主身上找到适宜吸附位置,会一直吸血,时间长,一般不会脱落。软蜱只在吸血时才到宿主身上去,吸完血就脱下来藏在宿主的居处。

蜱刺吸不仅造成血液损失,而且刺伤处往往发炎或溃烂,持久不愈。同时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森林脑炎、莱姆病、蜱瘫等。

所以,避免去草丛中,特别是周边放牧牲畜的地方。做好个人防护,野外游玩时尽量穿浅色长袖长裤,尽量扎好袖口和裤脚。身上喷洒趋避剂,尤其是蜱虫易爬到的腿部。游玩结束后,认真检查衣服缝、褶皱处有无蜱,同时认真检查头发、耳朵、颈部、腋下等褶皱处。野外宿营地周围 10-20 米范围内铲除杂草、落叶、腐木等,同时避免帐篷周围有鼠洞存在。

蜱叮咬后,会将头钻入皮肤内,头部有倒钩会导致越拉越紧,因此,切勿用力撕拉,防止撕伤皮肤组织或将头部折断留在皮肤内。正确的方法是赶紧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用镊子夹住蜱头部,沿垂直皮肤方向慢慢拔出。无论蜱在皮肤上,还是游离在衣服上,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或是蜱挤破后的组织,要进行清洗消毒。

通讯员 夏凡 杨璞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峻

关键词: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新陈代谢 代谢产物

相关新闻